体育与运动学院
COLLEGE OF P.E AND SPORTS
守正创新·坚卓致远
电话:010-58807842
网址:http://www.tyx.bnu.edu.cn
- 始于1917年,中国体育学科的开拓者
- 获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1986)
- 获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授权(1993)
- 获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权(2003)
- 获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2003)
- 获批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
- 获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5)
- 获批设立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
- 获首批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
- 体育人文社会学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2013)
- 获首批体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4)
- 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
- 体育教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
- 运动训练专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
- 体育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2021)
- 体育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2024)
- 获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师培训基地(2000)
- 获首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2018)
- 获首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2022)
- 1987年至今,拥有女足、女篮、田径、男篮、男排、女排等多支高水平运动队

202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专家入院考察
院系概况
北师大体育学科创始于 1917 年,开中国体育教育之先河,2002年在原体育系的基础上成立体育与运动学院。创立之初,袁敦礼、董守义、吴蕴瑞等近代中国体育学科的缔造者曾在这里弘文励教,培养出徐英超、方万邦等著名体育教育家和一大批体育英才,还向国家输送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敦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机械工业部部长张连奎等杰出人才。

今天的体育与运动学院,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率先提出“文化强院”“科学规划学科发展”两大战略和“无体育 不教育”育人理念,现已形成京珠“一院两址”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跃居国内最高水平。
人才培养
学院以立德树人建设成效为根本标准,以突出党建引领为根本遵循,以增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根本举措,秉持“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学院故事,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四有”卓越体育教师和拔尖创新体育人才。

- 先进的育人理念 -
2016年,学科带头人殷恒婵院长率先提出了“无体育 不教育”育人理念,即以体育精神引领人才培养,筑基学生强健体魄、完善人格、全面发展。形成了新时代北师大体育发展的鲜明底色,该理念已成为政策性话语,被《光明日报》、人民网等众多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一流的教师队伍 -
学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首都劳动奖章、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多人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全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形成了集著名专家学者、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于一体的一流师资队伍。
- 高质量的平台支撑 -
学院拥有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师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学院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实验中心,下设6个教学研究实验室;学院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下设7个教学研究实验室。实验设备种类齐全,部分设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 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
学院教师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端智库等项目;出版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和教材;发表了一大批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多门课程分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部教材获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全国教材建设奖;多份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被中央有关决策部门采纳。
- 多元化的国际交流 -
学院与美、英、法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开展游学、访学、合作研究、体育竞赛等国际交流活动;创办国际品牌学术会议;创刊出版国际体育期刊;多次承办高水平国际交流赛。

- 显著的育人成效 -
学院本科生获2021、2024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十佳班集体;一批学生分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获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先进集体,一批学生分获奥运会、世锦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锦赛等重要赛事冠军。

专业介绍

[ 体育教育专业 ]
本专业立足新时代国家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无体育 不教育”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道德品质高尚、教育情怀真挚、专业基础宽厚、运动技能精湛、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等素养,能够胜任以中学为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练赛指导、教学研究等工作,并能引领基础教育教学发展的“四有”卓越体育教师。
[ 运动训练专业 ]

本专业立足新时代国家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无体育 不教育”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深厚、体育品德高尚、专业基础宽厚、运动技能高超、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等素养的“四有”卓越体育教师和拔尖创新体育人才。“四有”卓越体育教师能够胜任以中学为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练赛指导、教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体育人才能够胜任学校、专业队、俱乐部等机构的训练、竞赛、组织、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去向
就业率100%,42.7%本科生升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
近年本研毕业生主要去向 |
境内升学 |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 |
境外升学 |
英国:拉夫堡大学、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 美国:南加州大学、伊利诺伊大学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日本:东京大学 |
就业 单位 |
教育事业 单位(高校、重点中学) |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深圳中学、成都七中、太原五中、呼市二中等 |
党政机关等 |
公安部特勤局、北京铁路公安局、湖北省体育局、江西省委组织部、北京市西城人民政府等 |
|
|
|
|
优秀学子
王 霜 2014 级本科生,2023届硕士毕业生。多次入选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代表国家征战奥运会、世界杯、亚洲杯等国际赛场。曾获亚洲足球小姐、中国十佳运动员、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金球奖、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十大女性新闻人物、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李俊达 2021级本科生。获国家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获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教学技能类一等奖、运动技能类一等奖,主持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曾任院学生会主席,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
高 峰 1987届毕业生。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校体育分会主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务。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管 杰 1989届毕业生。现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兼任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家视导员,北京市政府督学,北京市名校长发展工程实践导师等职务。曾获北京市先进德育工作者、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