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提出要建设新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大力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队在探索体教融合、推动项目普及、塑造大学精神、增强学生体质、引领高等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示范作用。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近40年来,历经了酝酿筹划、初创探索、规范发展、快速发展、内涵发展五个阶段,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运动队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态势初步显现,教练员队伍、场地器材设施、经费保障等条件达到了较高水平,且部分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突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急需推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转型发展。要通过建设新型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竞技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推动运动项目普及,带动更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要把新型高水平运动队作为高校独特的育人场域,充分发挥其在激发学生追求卓越、促进团队协作、涵养家国情怀等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同时,要通过新型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促进国际体育交流,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新型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应纳入体教融合格局,列入国家竞技体育发展范畴,是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具备“五新”特点:
选拔理念新。高校新型高水平运动队要树立面向全体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面向全体学校,即符合条件的学校均可申办新型高水平运动队;面向全体学生,即运动员来源不拘泥于特殊招生生源,而是具有运动能力和潜力的在校学生都有机会成为高水平运动员。
培养路径新。高校新型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专业成长路径拓宽。深入落实教练员岗位设置,完善教练员资格、遴选、培训、使用、管理、待遇、评价等系列管理制度,畅通用人机制,激发教练员的积极性;完善学生体育赛事与职业联赛的人才输送机制,为优秀学生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创造条件;鼓励学校承接国家任务建队,与当地体育部门、职业俱乐部等联合建队,实现资源互补,协同育人。
发展模式新。高校新型高水平运动队要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新发展模式。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建立队员选拔与退出机制,鼓励在校内实行面向普通类专业和体育类专业生源的二次选拔,明确退出条件与程序。优化在校培养过程,配齐配强教练员,组建高水平教练团队;提升科学化训练水平,运用数字技术赋能、运动场地设施的智能化升级等手段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建立解决“学训矛盾”机制,依据学生运动员的竞赛表现,在学分计算等方面制定相应支持政策;改进奖励机制,对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运动员,在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运动队是实战的队伍,要经常性参加比赛,构建分层分类、有机衔接的竞赛体系,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牵引作用,扩大校内赛事覆盖面与影响力。加强就业规划指导,对学生运动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运动员的就业质量。
人才面貌新。高校新型高水平运动队要培养出新型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新型运动员,即竞技水平较高、视野开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拔尖人才;新型教练员,即掌握现代训练理论与方法,具备科学化训练与指导能力的专业化体育教育者;新型裁判员,即理解运动项目发展规律与规则,执裁水平精湛且熟悉国际规则体系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队伍功能新。高校新型高水平运动队在引领学校体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竞技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运动项目普及,以高水平竞技的示范效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推动运动项目在校园的广泛开展;塑造大学精神,通过运动队的赛事文化活动,营造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增强学生体质,发挥学生运动员榜样作用,带领学生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繁荣,会增加对高水平教练员的需求,将拓宽现有国家队运动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等优秀运动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高校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期待出台高校新型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专项政策文件,为大力推进高校新型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积极探索服务“奥运争光计划”的高校模式,制定计划,将广受学生喜爱、普及率高的运动项目布局于高校,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作者 |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殷恒婵